拍下长津湖战役的战地摄影记者走了……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9-12 21:26:36

  

拍下长津湖战役的战地摄影记者走了……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安徽省文联离休干部张崇岫,于9月6日21时在合肥溘然长逝,享年95岁。

  记者从张崇岫的女儿张雯雯处了解到,张崇岫是因脑梗死大面积出血去世,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2日上午9时在合肥殡仪馆举行。仪式之后张崇岫老人的骨灰将魂归故里,安葬于巢湖万山公墓。

  连日来,张崇岫的生前伙伴、好友和亲人纷纷追忆这位著名战地摄影师记者的过往。

  这些天,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忍着难言的心痛,撰写着张崇岫老人的讣告,而与张老交往的经历似乎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早在几十年前,他就听说过“合肥有个张老,年轻时候参加抗美援朝,拍了大量照片”,却没见到。真正相识,还是五年前的一次摄影展上。

  2019年年底,许国在合肥市举办的包河国际摄影周上被一组20多张战地摄影照片所震撼。

  照片上,山谷辽阔而黢黑,人迹也是黑乎乎的,渺小而蜿蜒,在冰天雪地间仿佛无限地延长。这是1950年11月,志愿军第27军秘密向朝鲜长津湖地区行进,迎战北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

  还有一张照片中,一排军人屈膝、提枪,俯身冲下山坡。前方的公路腾起好几股烟雾,两三辆军用卡车陷在雾里。这是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7军某连将南朝鲜李承晚的首都师部队截击在朝鲜金刚山地区。

  同样是1951年5月的另一张照片上,密密麻麻的军人在江水中向对岸蹚去,几米外,三两颗炮弹在人群间炸起,水花溅起十几米高。这是志愿军第20军在强渡昭阳江。

  许国说,他从来没有见过“离战火这样近”的战地摄影。入行30多年,他研究过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往往是一方失去了战斗力,才上去拍两张。而不是在双方还在激战的过程中,就去拍照……比如摄影大家罗伯特·卡帕最著名的作品《战士之死》,在照片上是看不到敌人的”。

  那次,许国在开幕式上第一次见到张崇岫。那年张崇岫已经90岁,面容矍铄,颤巍巍地上台领荣誉证书。摄影周结束后,安徽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开始“抢救式”地收集、整理他的作品。

  许国得知,张家保留的照片并不多,大多照片及底片都上交给了部队,照片基本都发表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军事画报》等杂志上。于是,许国就去淘旧杂志,他尽数用电脑扫描下来,一张张做高清修复,共收集到100多张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照片。

  这上百张照片中,镜头拍到美军坦克爆炸、倾覆在眼前,拍到机关枪的弹道滑过夜空,燃着了对面山头的美军帐篷,拍到炮弹把雪花炸得纷飞乱舞。许多影像还是连贯的,镜头一路随着志愿军战士下山,子弹打出去,敌军倒下、受降……直拍到清扫战场。“那样的光照、设备条件下,许多细节都拍得很清晰,连坦克履带上的纹路都能看清。”

  像这些照片一样沉寂了大半个世纪后,张崇岫“突然就火了”。但他曾在不同场合反复说:“请记住那些年轻的脸庞,记住那些虽未谋面却受其恩的英雄!”

  老人生前藏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20多枚荣誉勋章。都是他压箱底的宝贝,平时收在书柜里,轻易不示人,也不佩戴。

  “张崇岫老人是我一直很敬佩的安徽摄影界的一位元老。”安徽省著名影像收藏家、安徽画报副主编马启兵深情地讲述了与张老相识相知相交的一段经历。

  “十几年前,我开始搞收藏,无意中在杭州收藏到张老的一张战地照片,就是美军从坦克中走出举手投降的照片。”这之后,马启兵第一次拜访了张老,在其家中看到很多战地摄影图片当时已扫描成了电子版。

  1958年-1960年期间,张崇岫在安徽画报工作期间,拍摄了很多精彩的新闻照片。其中他拍摄的一组上海女知青的照片,给马启兵留下了深刻印象。张老还把自己的拍摄经历、拍摄技巧等,毫无保留地讲述给他听。

  “张老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过一次专题展,除了120余幅‘弥漫’着炮火硝烟、铭刻着英雄儿女壮举的照片,展览还展示了一些实物,其中包括老式相机以及当年从长津湖捡回的两片枫叶。一些照片是画报社搜集整理出来,第一次面世。我有幸赴京参加了开幕式,看到这些伟大而精彩的摄影作品,内心特别震撼。”马启兵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安徽省摄影家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截至目前有两位。国家博物馆收藏由张崇岫拍摄并亲笔签名的抗美援朝战地摄影作品共计126张,内容涵盖长津湖战役、强渡昭阳江、云岳山穿插、县里大作战等重要战役,以及杨根思、毛张苗、潘泽民等英雄人物。这些摄影作品生动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东线战场的战斗史实与英雄事迹,在中国军事摄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的牵线日,在合肥五中校园美术馆(和平校区)展厅内,张崇岫老人向学校捐赠了68幅(后增加3幅)珍贵的抗美援朝战地摄影作品。

  于波回忆,那天夏雨霏霏,张崇岫佝偻着身子,向前来参观的师生回忆过去,他声如洪钟。

  如今,每到新学期开学,展馆就成为学校给高一新生上“开学第一课”的地方。学校领导会讲解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们积极开展演讲、红色征文活动。

  “向抗美援朝的革命先烈致敬”“永远缅怀为捍卫人民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子们在留言册上写下观展感受。

  张崇岫老人有三个子女,其中,小儿子与小女儿在外地工作生活。日常照顾父母生活的是大女儿张雯雯。

  在张雯雯的记忆里,父亲的耳朵不好,右耳戴着助听器,左耳几乎彻底失聪,“那是在朝鲜战场上震聋的”。

  老父亲有时候会主动讲起那段弥漫着战火与硝烟的青春岁月,“他知道的东西多,记忆力强,喜欢给我们讲故事”。

  张雯雯回忆,父亲14岁时,从巢县逃难至乡下,遇到游击队便参加了新四军。部队认为他年纪小,送他去“皖江联中”读书,学成后又被派到地方部队做文化教员。17岁时,他被调到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摄影。此后就一直担任随军摄影师。“入朝那年他21岁,已经当了7年的兵。他说自己是最不怕死的,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端起相机就像端起机枪一样。”

  记者了解到,中国红色文化摄影展9月7日在江西吉安开幕。张崇岫先生的作品前,如今已呈放鲜花。

  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感慨万千地在朋友圈写道:“传承,是对其成就的最好纪念;学习,是对其精神的最佳缅怀。”